2010年9月25日 星期六

太陽落幕-太陽之子特展卸展幕後實錄


     國立臺灣博物館說明員       王頌儀 



     深受大朋友、小朋友喜愛的「太陽之子-當神話傳說遇上排灣族」特展(以下簡稱太陽之子特展)展出長達九個月之後,在臺灣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博館)的任務功成身退,於9/13(一)進行撤展。「太陽之子」特展新任務是將到臺東的臺灣史前博物館展出,預定10/22開展,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到史前館與太陽之子特展再續前緣。




    一個展覽從內容規劃、展示設計、佈展、教育推廣、卸展,每個環節都是相當重要。利用這次難得機會,我們就來看看太陽之子「卸展」工作,到底是如何進行?帶你看看從未看過的太陽之子幕後特輯。

  每次展覽的佈展、卸展首先必須進行「人員控管」,且進出入人員嚴禁攜帶背包,一來是避免誤闖入的觀眾、二來是確保展品安全,所以下次如果在臺博館看到「佈展中」、「撤展中」的告示,收起好奇心請勿進入囉!等展覽完工之後,再漂漂亮亮的亮相。

電梯裡的佈展告示

卸展告示

  
   「太陽之子」特展展出許多排灣族的文物,大部分是臺博館的典藏品,少數是向其他館舍借入典藏品,如本次展覽中頭目的青銅刀,就是向順益博物館借展。展覽結束之後,這些文物典藏品就會回到自己的家,也就是典藏庫房,這次卸展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文物歸還」,文物歸還可說是一個大工程,從包裝、運送、入庫檢查等等,每個步驟都馬虎不得,需要有臺博館館方人員監督、由專業運送公司進行包裝運送、典藏庫庫房人員入庫等。



    展品文物一但離開安全舒適的典藏庫房之後,就很容易受到大環境中的溫度、濕度、光照、紫外線等因子影響而損壞,所以必須受到相當嚴密的防護,除了展場溫溼度需控制並且紀錄,每個展櫃會有溫溼度計設備,再根據文物材質設計合適的環境控制設備,像是原本的巫師箱展櫃,光照過強會傷害文物,於是此區展櫃燈光設計就會較暗,避免過強的光照,所以不是臺博館不開燈唷,而是要保護文物。


拆卸玻璃外罩
 


展櫃的溫濕度計
        



   在拆卸展櫃的玻璃外罩之後,取出文物包裝時,包裝人員務必帶上手套且素手上場,不能夠配戴飾品、手錶、帽子等,以免傷害文物,包裝文物時,所用的包材也很特別,稱為「無酸紙」,簡單說就是不含酸性物質的紙張,是為了避免酸性物質過渡至文物,讓酸性物質傷害文物。每件文物在包裝時,需有博物館學專業人士與專業包裝人員同時進行,一同討論、確認文物包裝是否安全,文物每個動靜都是在專業人士監控與呵護之下,每個文物都是珍寶,這就是對待文物的「態度」。裝箱時,也需要使用層層泡棉作為防護並固定在運送箱。
巫師盒文物使用無酸紙包裝中

大伙在討論青銅刀的包裝方法

確認文物名單
策展人確認文物裝箱狀況

準備封箱
 

              裝箱之後的展品文物,目的地是分別是臺博館典藏庫房與士林順益博物館,是由本次策展人楊宜靜小姐進行押解歸還任務。文物歸還至臺博館典藏庫房後,又是另外一項任務,須由三方人員共同進行檢查文物(典藏庫房人員、文物借方、運送公司人員),典藏庫房人員是由臺博館典藏管理組專業人員組成,這次文物借方為臺博館推廣組,運送公司則是專業藝術品包裝運送公司,文物回到舒適庫房之前,必須先經過體檢,由典藏組專業人員進行檢查,看看文物是否有損壞、霉斑等等,體檢過後才能回到庫房。體檢完後,三方人員都須在文物借出報告上畫押簽名,確保所有都沒問題的,所有的工作都是相當謹慎小心的。



仔細檢查文物是否有受損
借出報告,詳細記載文物狀況,大家都要畫押
檢查完畢後,再次包裝
      一個展覽是由許多工作團隊共同努力完成的,臺博館對於每個展覽都訴求盡善盡美,每個展覽都是臺搏團隊的心血結晶,「太陽之子-當神話傳說遇上排灣族」特展完美落幕,臺博館緊接安排「呷好稻香報」-臺灣新好米特展,介紹臺灣米的發展、臺灣米食文化,這「稻」底是怎樣呢?9/28(二)起請你一起來看看到底是怎樣。

臺博三樓展場出現黃金稻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喜愛臺博部落格,歡迎您與我們分享。

最新留言

追蹤者

搜尋此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