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0日 星期一

「愛分享:東、西博物館及社群串聯」文化調查計畫


     「愛分享:東、西博物館及社群串聯」文化調查計畫          

國立臺灣博物館教育推廣組      楊宜靜

愛分享成員
      
       全球化趨勢快速發展的今天,隨著交通與網路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我們認識世界文化之多樣性面貌,而跨文化對話與交流合作亦成為國際社群間共同關注的議題。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千姿百態,每個民族都有自己一套解釋族群來源、生活方式、社會發展與遷徙變化的故事。不同民族的文化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卻可以藉由交流分享各自獨特的傳統,讓不同文化背景的社群開啟對談與學習,建立一個包容與尊重的跨文化社會的機制。


       MCCA為美國博物館協會(AAM)與美國國務院教育文化局(U.S. Department of State Bureau of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Affairs)共同舉辦國際文化交流計畫,每年有許多國家提出計劃案,希望能獲得與美國博物館合作交流的機會,讓民眾有機會學習他國文化、分享與連結。去年,臺灣首度拿到MCCA計畫獎助,正是國立臺灣博物館博物館(NTM)與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自然史博物館(CUMNH)策劃的計劃案--iShare: Connecting Museums and Communities East and West,目的為促進兩館的目標社群--納瓦霍(Navajo Nation)與屏東縣來義鄉排灣(Paiwan)族人接觸博物館藏品的管道,進而紀錄、收藏原住民自身的文化,雙方交流並將資料與大眾分享。本計劃將結合四個合作單位的力量,架設一個線上檔案目錄或網站,它包含影音與影像素材、博物館典藏品影像、公眾網站,藉助線上溝通系統做為計畫成員建立長期合作關係之平台,同時也提供更多民眾分享及參與文化資產的認識。


愛分享成員共飲連杯


      當然,臺博館與科羅拉多大學自然史博物館歷經一年的視訊會議及遠距線上溝通,大家思索著東、西方博物館及社群如何進行文化串連?如何吸納居民響應與投入?又如何形成一種在地的文化保存?為了付諸行動,99年12月13日至18日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自然史博物館3名研究人員和2名納瓦霍族人來到臺灣,展開第一次接觸之旅,不但拜訪MCCA的執行搭檔國立臺灣博物館,計畫成員更由臺博館的教育推廣組隗振瑜組長帶領,南下認識排灣族人及其傳統部落文化。


      因應在部落社會形成一種延續性的觀念,「愛分享:東、西博物館及社群串連」計畫第一次臺灣國際會議特安排於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舉行,透過經驗分享的方式,讓排灣及納瓦霍族人互相介紹自己的部落文化、藝術創作、經濟作物等。當大家喝著小米酒時,納瓦霍族人談起他們的經濟作物以玉米、豆類為主,十七世紀後西班牙人引進了羊之後,開始過著牧羊的生活,所以食物方面並不若排灣族傳統食物多元化,而家戶私釀的玉米酒也只在祭典節慶中飲用。


愛分享成員相互交流與部落合影

    
  臺灣的排灣族屬於雙系社會,重視的是第一位見到陽光的孩子,有權繼承家族財富;美國的納瓦霍則是母系社會,女性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且擁有繼承權。至於藝術方面,女性們都會編織,織品大量採用大地的顏色來傳達熱情,同時,傳統服飾顯示著二族群愛好自然的精神,同樣以貝殼、琉璃珠做裝飾等。「愛分享」計畫的初衷理念正是從訴說自己的故事出發,把族人與部落文化推向國際,讓更多人聆聽美麗的故事,同時藉由與不同文化、生活型態的交流感動,獲得跨文化的經驗,擁有更寬的國際觀與人生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喜愛臺博部落格,歡迎您與我們分享。

最新留言

追蹤者

搜尋此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