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7日 星期二

【臺博記憶角落】你所不知道的臺博館銅牛

你所不知道的臺博館銅牛


文/國立臺灣博物館說明員   陳信鈞 



臺博廣場前的銅牛,是否曾經與牠一同合照過?



     國立臺灣博物館本館前方的館前廣場入口處,左右兩側靜靜矗立的銅牛想必許多人都不陌生。只要曾經來過臺北,到過以前的新公園或現在的二二八公園,大多數的人們,一定都有和銅牛合照的經驗,不論是站在旁邊,還是化身小牧童,頑皮的將銅牛當座騎。甚至,銅牛也是公園裡顯著的標的物,是許多年輕人約會或集合的地點。相信很多人翻出家裡的照片,應該有不少和銅牛共同入鏡的記憶。
 然而,這兩隻銅牛在公園裡,靜靜凝視熙熙攘攘過往的人們, 從1949年起出現在廣場上至今,少說已有60年的時間。只是,有多少人對這兩隻銅牛的身世背景瞭解?銅牛原本在什麼地方?原來就這樣擺放在廣場上嗎?是從哪裡來?可能很多人不是很清楚,也一直對它們的身世之謎充滿好奇。

其實,這兩座銅牛,在日治時期是被放置在圓山的臺灣神社(原址為現今圓山大飯店),在臺灣神社原址被改建為圓山大飯店後,即於1949年被轉贈省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博物館前身),而放置在公園裡陪伴大家至今。它們頭上閃閃發亮的牛角,也曾經被穿流不息的人潮摸到斷掉而更新,可見這兩頭銅牛是多麼受到大家的喜愛,同時也證明歲月在它們身上所留下的痕跡。

只是,這兩隻銅牛,為何在日治時期擺放在圓山的臺灣神社?就得話說從頭囉!廣場上的兩隻銅牛看起來似乎一模一樣,其實,從牛角的角度、材質就可以分辨其不同。而且它們的「出生證明」和製作的年代、被鑄造的原因也完全不同哦!


廣場西側的銅牛

    在廣場東邊,離臺大醫院和捷運站較近的那隻銅牛,其材質是紅銅,兩隻牛角之間的距離較寬,眼珠子上緣是單眼皮。 1935年由日本北海道佛教團體「弘安海」為了紀念1868年在「箱館戰爭」中犧牲的士兵而鑄造並獻納給圓山的臺灣神社。

    在廣場西邊,離騰雲號火車頭較近的那隻銅牛,其材質是青銅,兩隻牛角之間的距離較短,眼珠子上緣是雙眼皮。1937年由在臺灣的日本商人川本澤一鑄造,為紀念其參加南洋視察團順利完成,而獻納給臺灣神社。(2017年11月23日註)

而兩隻銅牛一開始擺放在廣場的方位是面向臺博館建築,後來才轉變為彼此對看的方向。同時,我們知道,這兩隻銅牛從被放在圓山的臺灣神社,到轉贈臺博館收藏安置廣場上,至少有75年以上的歷史了。綜合以上結果,明明兩隻銅牛材質、鑄造年代均不同,外觀上卻如此神似,實在讓人嘖嘖稱奇!瞭解臺博館兩隻銅牛的歷史緣由之後,再看看曾經與銅牛入鏡的照片,似乎更有意義了。而銅牛與臺博館之間的故事,將會透過每個人的照片不斷流傳。

國立臺灣博物館學刊第69卷第3期


註:2017年11月23日更新及補充,依據2016年9月出版的《國立臺灣博物學刊》69卷3期 中,方建能等撰寫〈臺博館館藏銅牛材質非破壞性檢測〉一文中,從「討論」中提到兩座銅牛樣質以銅、鉛、鋅為主,其中銅、鉛含量不一,西側銅牛含銅較低,含鉛較高,並出現較高錫含量。雖兩座銅牛本體合金雖同屬銅、鉛、鋅合金,但仍可看出有明顯差異。另外,「結論」中提出東側銅牛本體合金經檢測結果發現主要含銅、鉛、鋅成分為主;西側銅牛本體合金則含銅、鉛、鋅、錫為主,兩銅牛材質有明顯差異,可印證兩座銅牛分屬不同來源的說法。如想瞭解更多詳情,歡迎至臺博館本館石尚賣店購買69卷3期《國立臺灣博物學刊》。



臺博粉絲團!讚!
臺博記憶角落溫暖徵稿中(詳細內容請點選)

人、事、景、物,在台博館按下快門的瞬間,你想捕捉的是什麼?歡迎與我們分享。

只要將照片與150字以內的說明email至edu_assistH@ntm.gov.tw,就會被刊登於「台博記憶角落」相本,與所有粉絲分享你的視界。一經發布,就可以獲得一本「流轉歲月臺灣情--圖說臺博館」的小筆記本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喜愛臺博部落格,歡迎您與我們分享。

最新留言

追蹤者

搜尋此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