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0日 星期三

【臺博好特展】巨大蜻蜓,為什麼這麼大?


【臺博好特展】

巨大蜻蜓,為什麼這麼大?

文/臺灣博物館說明員 陳信鈞  圖/臺灣博物館實習生 郭元興
土銀展示館2樓展區-巨大蜻蜓化石,翅膀部份清晰可見。

  在臺博館土銀展示館裡的生命演化廳-古生物大展中,可以見到一個中生代石炭紀的巨大蜻蜓化石。目前我們所見到的蜻蜓都沒眼前這個化石這麼大隻,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中生代除了蜻蜓外,其實其他生物,如我們知道的恐龍等爬行動物,還有在當時就已經出現在地球上的蜚蠊(就是小強啦!),甚至是我們知道的樹蕨、裸子植物、蘇鐵、銀杏等都長得非常高大!其中原因,和當時的大氣層的氧氣組成含量有很大的關係。



以我們現在地球的氧氣含量約佔大氣層的20-21%,看起來好像很少,其實已經足夠讓地球上的萬物們呼吸了。然而,在中生代地球的氧氣含量卻佔大氣層的30%以上,如此高濃度的氧氣,是造成當時地球上生物物種巨大化的因素之一。當時地球上的溫度非常溫暖,比起現在要熱上許多。大型植物一方面製造大量的氧氣,另一方面也透過光合作用,將大氣中的氣態碳轉化為固態碳儲存於植物體中。而這些植物在伏倒死亡,經過長時間的掩埋後,成為我們現今使用的煤炭、石油與天然氣。也因為在24500萬年前至6500萬年前有這些植物將大氣中大量的碳轉化儲存,當時地球上的溫度從非常溫暖炎熱的情形,歷經大約8000萬年的過程後逐漸降溫,使地球的溫度變成適合大多數生物生存。

蜻蜓標本與化石,標本牆還有其他驚奇的生物喔!
巴掌大小般的現生蜻蜓標本(土銀展示館2F-兒童探索室標本櫃)
然而到了19世紀,人類開啟工業革命,在需要大量能源、增加產能,使人們生活更便利等因素。大量使用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經過100多年的時間,人類從農業生活型態變為工業、商業,這些不可再生的能源逐漸枯竭,而且原本儲存在這些能源之中的固態碳,透過燃燒再釋放到大氣中,成為氣態碳,因為大氣的碳增加,也使得我們現在的溫度逐漸升溫,如今氣溫破表已經司空見慣,隨之而來的是氣候的變異也愈來愈頻繁,狀況也愈前所未見!這也是為什麼現在要大家節能減碳,隨手做環保,在未知是否有下一個地球之前,就請大家與博物館一起「綠行動」吧!
透過標本牆,大小朋友可以更仔細觀察動植物。

歡迎加入臺博館每週一個綠行動!GO!」(詳情請點閱)
響應綠行動加入部落格串聯吧!http://stickeraction.com/greenuptogether/



【臺灣博物館-土銀展示館參觀資訊】
展覽時間:周二至周日 10:00-17:00
展覽票價:全票20元,半票10元(一票可看兩館展覽)
服務專線:02-2314269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喜愛臺博部落格,歡迎您與我們分享。

最新留言

追蹤者

搜尋此網誌